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了令人惊叹的入口,让我们进入远离我们的世界,进入遥远的过去。由化石、矿物、保存下来的标本等组成,有些藏品富丽堂皇。虽然每个博物馆都有某种系统来跟踪进出的物品,但这些系统并不是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相互连接的。更详细地记录世界各地谁拥有什么不仅对保护很重要,而且对记录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变化的,并预测它将如何在未来继续变化很重要。
例如,有案例研究表明,分析这些博物馆的藏品如何有助于研究大流行防备、入侵物种、殖民遗产等。
但这种缺乏联系可能已经成为过去。上周发表在该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十几家大型博物馆如何一起绘制28个国家73家世界最大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全部藏品,以确定建立全球库存调查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基础设施。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目前还没有一个单一的共享门户,涵盖自然史收藏中的生命、地球和人类学标本的广度,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与其他信息来源联系起来。”“我们设想的全球收藏协调战略是基于战略收藏、增加数字化、新技术以及加强博物馆的网络和协调。”
尽管最近在同位素鉴定、成像、基因组分析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得访问与藏品相关的信息变得更容易,但为了拥有某种共享门户,该团队发现,他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些后勤问题。
他们写道:“到目前为止,很难列举或比较大型博物馆的完整内容,因为它们的藏品没有完全数字化,用于描述子藏品的术语也是多变的。”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大多数博物馆都是独立运作的,没有向外界提供开放访问所需的数据结构。
他们补充说:“我们调查的大多数藏品信息都无法通过数字方式获取:只有16%的物品有数字方式可发现的记录,只有0.2%的生物藏品有可访问的基因组记录。”
因此,为了这项调查的目的,他们提出了一个用于对象类型的通用词汇表,以及可以将它们分类到的集合或地理来源区域。他们在所有73家博物馆中使用了这种方法,总共检查了1147,934,687件标本。您可以在团队创建的在线仪表板中看到故障。
他们指出,调查发现,虽然从生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到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都有巨大的多样性,但“在包括热带和极地地区、海洋系统以及未被发现的节肢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地区,博物馆藏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可以为今后协调收集工作提供路线图。”
这并不是说博物馆对他们的数据一无所知。事实上,这次调查的组织者让人们注意到一些现有的网络,这些网络已经建立起来,用于整合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其中包括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设施、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和国际生命条形码,这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此外,他们还赞扬了澳大利亚生活地图集和综合数字化生物收集等项目,因为它们提出了“支持收集数字化、数据集成和动员的创新解决方案”。拥有更容易获得的数据集使其他人更容易与它们一起寻找模式,或构建对整个科学界有帮助的工具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