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美联社)-周二,一架俄罗斯战斗机与一架大型美国无人侦察机在黑海上空相撞,这是一起罕见但严重的事件,引发了美国的外交抗议,并引发了人们对俄罗斯可能恢复敏感技术的担忧。
美国和俄罗斯官员对MQ-9“死神”无人机和俄罗斯苏-27战斗机相撞事件的说法相互矛盾,双方都指责对方。但五角大楼发言人提出了国防部最终解密并公布碰撞视频的可能性。
国防部官员说,这架无人机还没有被找到。但五角大楼拒绝透露是否正在努力收集“死神”的残骸或碎片。
以下是关于这次空难已知的和不确定的情况。
美国说发生了什么
五角大楼和美国欧洲司令部说,两架俄罗斯苏-27飞机向MQ-9飞机倾倒燃料,MQ-9当时正在黑海国际空域执行例行监视任务。他们说,俄罗斯战机在这架无人驾驶飞机的前方盘旋了几圈,持续了30到40分钟,然后其中一架俄罗斯飞机“撞上了MQ-9的螺旋桨,导致美军不得不在国际水域将MQ-9击落。”
美国欧洲和非洲空军司令、空军上将詹姆斯·赫克(James Hecker)表示,俄罗斯战机的行为“几乎导致两架飞机坠毁”。五角大楼发言人赖德准将说,这次碰撞可能也损坏了俄罗斯战斗机,但苏-27能够着陆。他不愿透露飞机落在何处。
五角大楼表示,这架无人机“完全远离”任何乌克兰领土,但没有提供细节。一名美国国防官员说,它正在克里米亚以西的黑海上空执行任务。这位官员不愿透露任务细节。
目前尚不清楚这次碰撞是意外还是故意的,但双方都认为俄罗斯飞机是在试图拦截无人机。
俄罗斯所说的情况
俄罗斯国防部说,这架美国无人机当时正在俄罗斯边境附近飞行,并侵入了俄罗斯当局宣布禁止进入的地区。报道称,俄罗斯军方紧急起飞战斗机拦截美国无人机。它声称,“由于剧烈机动,美国无人机失去高度,无法控制地飞行,并与水面相撞。”
俄罗斯已经宣布克里米亚附近的大片地区禁止飞行。自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以来,早在俄罗斯去年入侵乌克兰之前,莫斯科就指责美国侦察机在无视俄罗斯发布的通知的情况下,飞行距离俄罗斯边境太近。
各国经常在国际空域和水域活动,任何国家都不能对本国边界以外的领土提出限制要求。
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罗斯飞机紧急起飞拦截无人机,但没有使用武器,也没有与无人机“接触”。
mq-9收割机是什么?
MQ-9死神是一种大型无人驾驶空军飞机,由两人团队远程操作。它包括一个地面控制站和卫星设备,翼展66英尺(20米)。该小组包括一名负责驾驶飞机的合格飞行员和一名负责操作传感器和引导武器的应征机组成员。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死神”无人机被常规用于监视和空袭,它可以携带武器,也可以不携带武器。它可以携带多达8枚激光制导导弹,包括地狱火导弹和其他复杂的弹药,并可以在目标上空徘徊约24小时。它大约36英尺长,12英尺高,重约4900磅(长11米,高4米,重2200公斤)。它的飞行高度可达5万英尺(15公里),航程约为1400海里(2500公里)。
“死神”无人机于2007年首次投入使用,取代了美国空军较小的“捕食者”无人机。每台“死神”售价约3200万美元。
外交纷争
这次碰撞引发了外交抗议。
美国国务院星期二召见俄罗斯驻美大使安东诺夫,与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顿弗里德举行了会谈。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说:“我们正直接与俄罗斯进行高层接触,表达我们对这种不安全、不专业的拦截行为的强烈反对。这种拦截行为导致美国无人驾驶飞机被击落。”
白宫国家安全发言人约翰·柯比表示,美国将“对这种不安全、不专业的拦截表示关切”。
莱德说,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没有就这一事件与俄罗斯国防部长进行过交谈。
以前发生过吗?
这不是俄罗斯飞机第一次在黑海如此接近美国飞机,以至于五角大楼公开谴责这一事件使机组人员处于危险之中。2020年,俄罗斯战机从一架飞越黑海的B-52轰炸机前飞过,并在轰炸机机头前近100英尺(30米)处飞行,造成乱流。
在黑海演习期间,俄罗斯战机也曾对美国军舰发出嗡嗡声。2021年,俄罗斯战机对正在参加一次大型演习的美国海军驱逐舰唐纳德·库克号(USS Donald Cook)进行了密集轰炸。在俄罗斯去年入侵乌克兰之前,美国军舰更频繁地部署在黑海,以回应俄罗斯2014年对克里米亚的袭击。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军事拦截——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海上——都是例行公事,俄罗斯飞机在太平洋发生过多次拦截,尤其是在北方。根据五角大楼的说法,就在上个月,美国战斗机在阿拉斯加海岸的国际空域拦截了两架俄罗斯图-95轰炸机,并“护送”了他们12分钟。
俄罗斯的飞机也执行过类似的任务,还在太平洋上对美国海军舰艇进行了突击。在大多数情况下,拦截被认为是安全和专业的。
目前尚不清楚俄罗斯飞行员是否愿意接近“死神”或向其倾倒燃料,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无人驾驶的,因此对美国飞行员或机组人员没有风险。故意击落有人驾驶的飞机——造成机组人员伤亡——可以被视为一种战争行为。
___
美联社外交作家马修·李对这篇报道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