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 » 母婴用品 » 正文

报导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 2025-04-07 15:12   来源:http://www.baidu.com/  作者:无忧资讯  浏览次数:11
核心提示:报导者The Reporter公司类型非营利媒体语言中文成立2015年9月1日总部 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1段31巷6号6楼业务范围 台湾持有

报导者
The Reporter
公司类型非营利媒体
语言中文
成立2015年9月1日
总部 台湾台北市中山区
南京东路1段31巷6号6楼
业务范围 台湾
持有者财团法人报导者文化基金会
创始人何荣幸
董事长刘昌德
产业新闻
网址twreporter.org
商业性质

报导者(英语:The Reporter)是由“财团法人报导者文化基金会”于2015年成立的非营利网络媒体,致力于公共议题的深度调查报导,创办人为台湾媒体人何荣幸。

报导者因以非营利基金会的模式经营,平日靠募款和读者捐款维持运作,其网站内容采用知识共享授权条款。

  • 1 概略
  • 2 成立背景
  • 3 得奖纪录
  • 4 争议
  • 5 参考文献
  • 6 外部链接

报导者的营运宗旨是改变台湾的新闻环境和公共领域,该传媒致力于深度调查报导的产出。其未来发展包括,开放源代码、实施摄影共有版权与开放编辑室。报导者的报导内容着重国际与中港事务及文化观察,其中包涵深度题目报导、人物专访及深度文化观察,并穿插以社会大众关注之解释性新闻及相关图表。

报导者网站所有报导都不会有点阅数字,让记者不被文章流量影响报导方向,他们同时也不会冷落较少人关注的议题。

台湾媒体产业在台湾已被视为社会乱源,因“即时新闻”当道,新闻工作者为了大量产制即时新闻,使新闻专业下降,且面临劳动条件低劣,必须靠点阅流量存活等问题。为了解决当今台湾新闻泛滥的困境,报导者创办人何荣幸决定“自己的新闻自己救”,他认为媒体应回归新闻初衷,新闻应是原生内容,且应给予新闻工作者充足的时间制作深度报导,而报导内容也应该经过查证。因此,何荣幸离开主流媒体“独立评论@天下”,在9月1日记者节这天宣布成立报导者,致力于调查报导的产出。

报导者历年得奖纪录
年份 奖项 类别 得奖作品/得奖者 结果
2016年 台湾新闻摄影大赛 肖像类 余志伟 第二名
肖像类 林佑恩 优选
系列照片类 林佑恩 优选
平冤年度新闻奖 郑性泽案14年 他还在等一个清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酷摩沙奖 酷儿新闻报导奖 走入同志家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卓越新闻奖 调查报导奖 看见高雄土地伤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2017年 人权新闻奖 中文多媒体新闻奖 离岸之前─印尼渔工的台湾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奖
台海新闻摄影大赛 两岸议题新闻类 两岸生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银奖
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 我们用家与田换来的水泥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金奖
台海经济新闻类 离岸之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银奖
SOPA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 卓越人权报导奖 造假.剥削.血泪渔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调查报导奖 造假.剥削.血泪渔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资讯图表奖 台湾远洋渔业的 大鲔鲈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人权报导奖 无国籍的移工小孩—‘没有名字’的孩子们 二奖
2018年 人权新闻奖 中文特写 遮掩的伤口:安置机构里被性侵的少年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异奖
台湾新闻摄影大赛 年度最佳摄影记者 余志伟 获奖
系列照片 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余志伟 第一名
突发新闻类 余志伟 第三名
肖像类 余志伟 第一名
图文特写类 余志伟 优选
自然环境与科技类 余志伟 第三名
自然环境与科技类 余志伟 优选
艺术文化与娱乐新闻类 陈朗熹 优选
曾虚白新闻奖 公共服务报导奖 废墟里的少年——两万名被遗忘的高风险家庭孩子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台达能源与气候特别奖 六轻营运20年:科学战争下的环境难民”系列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吴舜文新闻奖 国际新闻报导奖 被消失的革命:叙利亚的血色公民课 系列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2019年 人权新闻奖 中文调查专题 血泪渔场二部曲:海上人口贩运风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奖
中文解释性特写 职灾地狱?移工梦碎:台湾,危险之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奖
中文评论 当血泪渔场遇上国际劳工标准,开普敦警钟敲醒台湾了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异奖
SOPA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 卓越女性议题报导奖 跨国追踪: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 首奖
卓越视频报导奖 我们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调查报导奖 六轻营运20年:科学战争下的环境难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评论奖 2018九合一选举结果观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独家新闻奖 普悠玛18死事故——2通简讯示警,关键53分钟危机处理待调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2020年 SOPA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 卓越人权报导奖 无声的灭绝:新疆“再教育营”实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解释性报导奖 风向战争与它的推手:揭开台星马中“资讯战商人”的神秘面纱 首奖
卓越解释性报导奖 无声的灭绝:新疆“再教育营”实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卓越艺术及文化报导奖 香港反修例运动里的街头艺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经济报导奖 中国金主、菲国总部、台湾代工──看不见的线上博弈帝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独家新闻奖 国家不愿面对的真相:独家揭露台铁体检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卓越新闻报导创新奖 穿山甲──走私至灭绝之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环境报导奖 穿山甲──走私至灭绝之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调查报导奖 深入全球假新闻之都,看“境外网军”是如何炼成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吴舜文新闻奖 国际新闻报导奖 无声的灭绝:新疆“再教育营”实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卓越新闻奖 系列新闻摄影奖 香港反修例运动——烈火黑潮/陈朗熹 获奖
2021年 KKBOX Podcast 风云榜 最佳新进节目 《The Real Story》By 报导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最佳节目 《The Real Story》By 报导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SOPA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 卓越新闻报导创新奖 租用到迫迁──南铁东移,25年政策与地貌的转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专题特写奖 357天等待职灾补偿的折磨:一名泰国移工之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专题调查报导奖 安毒幽灵──毒枭、死囚、施用者,台湾人在亚洲的毒品“长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专题突发新闻奖 世纪之疫:病毒、人性、新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卓越新闻奖 社会公器奖 财团法人报导者文化基金会 获奖
Podcast新闻节目奖 《The Real Story》By 报导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获奖
吴舜文新闻奖 国际新闻报导奖 选举、政变、抵抗:缅甸动荡全纪录系列报导 获奖
2022年 台湾新闻摄影大赛 系列照片类 杨子磊 第一名(叶清芳特别奖)
系列照片类 余志伟 第二名
系列照片类 杨子磊 第三名
系列照片类 郑宇辰 优选
一般新闻类 余志伟 第一名
一般新闻类 杨子磊 第二名
一般新闻类 郑宇辰 第三名
一般新闻类 唐佐欣 优选
一般新闻类 陈晓威 优选
突发新闻类 杨子磊 第二名
突发新闻类 唐佐欣 优选
新闻人物类 苏威铭 第三名
新闻人物类 唐佐欣 优选
肖像类 唐佐欣 优选
肖像类 余志伟 优选
图文特写类 唐佐欣 优选
艺术文化与娱乐新闻类 杨子磊 第三名
艺术文化与娱乐新闻类 黄品维 优选
艺术文化与娱乐新闻类 马雨辰 优选
自然环境与科技类 余志伟 优选
SOPA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 卓越专题特写奖 在罪与罚背后架起对话桥梁──洪当兴家暴杀人案中,孩子的声音与人性面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独家新闻奖 台湾疫情8天失守关键──独家披露科学防疫的缺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突发新闻奖 COVID-19风暴的医疗伦理撞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首奖
卓越环境报导奖 山头上的掠夺: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乱象 ──温泉、露营区背后,不正义的历史为何一再重演? 首奖
卓越环境报导奖 从盗伐到买卖──围绕千年神木的罪行与交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卓越经济报导奖 从盗伐到买卖──围绕千年神木的罪行与交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卓越艺术及文化报导奖 京戏,何夕──伶人剧人的戏梦与人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卓越摄影奖 在疫情中奋求希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胜
财团法人卓越新闻奖基金会卓越新闻奖 特写新闻奖 “信任的人,却背叛了我”──国家首次启动儿少安置机构及校园性侵访查,聆听被害人声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入围

2017年6月21日报导者刊登张子午撰述〈当房思琪成为实体——专访作者密友与编辑谈林奕含的出版历程〉的报导,文中以匿名的方式,指称“一间知名出版社”的总编与林奕含“签约旋即解约”的过程,“对林奕含不啻是一个重击”,是对精神疾病“另一个屡见不鲜的歧视与排除”。报导刊出后,宝瓶文化总编辑朱亚君两度于脸书发表声明,驳斥报导者刊载的报导未尽平衡报导之责,单方面引用林奕含密友的说法,造成舆论效应,形同公审,使得她走投无路,于6月25日于自宅意图轻生获救。报导者编辑部随后于26日凌晨在脸书发文致歉,并删除报导中相关段落。

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内容来源:
 
 
[ 产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